有一种美丽,叫菏泽湿地!

2023-02-15 16:38:06 来源:牡丹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菏泽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历史机遇,经过近几年持续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菏泽全市20处湿地公园芦缨随风摇曳,已成为候鸟的聚集地,百鸟争鸣,嬉戏游玩,野趣盎然,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持续向当地群众释放着生态“红利”。

图片

 修护宣教相结合,点亮菏泽湿地保育名片

  2月13日天气微寒,上午10时许,记者驱车赶至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乘坐快艇刚刚走进随风摇曳的芦苇荡内,便惊起片片候鸟振翅绕圈飞翔,穿梭在清澈的湿地小河水域,闻着芦苇特有的草木清香,看着湿地内众多生物汇集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不免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图片

  记者了解到,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17.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6公顷,是菏泽市首家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始建于1965年的国有三春集林场基础上建设而成的,2004年,林场抓住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机遇,借助淤背堤需要,形成了部分水面,2006年,创建省级森林公园,2012年,创省级湿地公园,并被纳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经过5年的开发建设,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成为菏泽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2020年实施东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制定公园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完成公园大门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文化广场主体工程,促进了全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据东明县林业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涛指着远处翱翔于蓝天的候鸟告诉记者。

图片

  经过近些年来的滚动发展,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完善,动植物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张涛告诉记者:“2019年,菏泽市第一家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落户我们这个湿地公园,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普宣教中心,定期不定期举办‘湿地摄影及书画展’‘湿地爱鸟周’‘湿地夏令营’等科普宣教活动,提高了群众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积极实施湿地生态保护恢复项目,湿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图片

  在该湿地非保育区外,记者看到公园内建设了众多游览、游玩项目,让闻“湿地公园”之香而来的游客,尽情享受湿地“红利”。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王凤民告诉记者:“通过建设碧海金滩观景区、千亩湿地保护恢复观赏区、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望鹤阁观景台、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场、跑马场、动物园、采摘园、百果园、餐饮中心、洗浴中心、住宿中心等景点设施,我们形成了以弘扬黄河文化、开展湿地观光、水上游乐、森林游憩、果品采摘等项目为主要特色的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平均年收入300万以上,促进了公园经济发展,吸引周边贫困户、农户来公园务工、从事小商品买卖,增加村民收入来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湿地红利普及更多人。”

图片

图片

  “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科普宣教职能,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示范带动东明黄河滩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数万只候鸟连续十年到东明黄河滩区、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越冬,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多次给予专题报道,已成为菏泽生态保护的一张名片。”东明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文玉生向记者介绍道。

图片

  文玉生表示,下一步,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开发旅游资源,讲好黄河故事,将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候鸟集群“安家”,‘两山’理论在菏泽生根开花

  当日15时许,记者又驱车来到曹县黄河故道湿地风景区,在该湿地的保育区,不少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聚集在湿地滩涂上觅食,远远望去不时飞起、降落的珍稀鸟类在芦苇荡内急速穿梭、在水面点水而过,和蓝天、白云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魅力景象。

图片

  记者了解到,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以太行堤水库为依托,由引黄干线、太行堤水库堤坝围合而成,规划面积887.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58.7公顷,是菏泽市第二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第四处“菏泽市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经过近年来的修复保护,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景观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科普宣教设施完善,向公众展现碧水连天、飞鸟成群、鱼翔浅底的湿地景色。

图片

  “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片保育区,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刚进入该湿地保育区,菏泽市林业局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王海明指着眼前成片的芦苇荡告诉记者,“曹县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建设之初,曾沦为个别单位的‘收租地’,在这里鱼塘遍布,且多数鱼塘管理不规范,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路边、水边,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遭到损害,养殖期间产生的大量黄色腥臭气味的废水长期排放,一片狼藉。经过几年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加强,生物物种资源日益丰富,蓄水滞洪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全市湿地保育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生态环境改善后,这里成为候鸟的聚集地,芳草萋萋、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持续向当地村民释放着‘生态红利’。”

  “在湿地开展修复建设早期,针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开始进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河道治理、湿地保护、污水处理等生态项目,从2019年年初至今累计保护及恢复湿地227.6公顷。”曹县黄河故道湿地管理处养护科科长李峰告诉记者,“在具体修复过程中,我们顺应本该有的发展模式,共播撒草花、水生植物、草坪共80万平米方,种植乔木2万余株、地被植物20万平方米,种植高品质荷花30余万株,并加大了对湿地内清淤工作的力度,清淤换填100余万平方米。”

图片

  据了解,针对湿地占用的情况,该管理处专门成立了黄河故道湿地执法工作组,取缔了湿地内所有的网箱养鱼设施,全面实施退塘还湿工程;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利用人工监测与无人机监测,全面摸清湿地内的各种污染问题,建立污水处理站,对生活污水进行先处理再排放,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在大力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同时,该湿地公园宣传教育工作也全面展开,科普宣教区邻近生态保育区,面积41.2万平方米,并在科普宣教区建成了360平方米的湿地科普宣教中心。

  据王海明介绍,曹县黄河故道湿地风景区范围内经过修复保护后的湿地分别为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湿地类,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稻田冬水田四个湿地型。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湿地保护与重建,湿地内重现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多样的湿地类型和良好的生境状况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该处湿地现有藻类植物8门、维管植物517种、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101科,共有国家I、II级保护植物6种。”王海明说道,“动物类现有兽类5目、鸟类17目,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鸳鸯、长耳鸮等纷至沓来,驻足停留,安家落户,构成了湿地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这里真正成为鸟的乐园。”

图片

  “下一步,我们将依旧根据所划分的区域,按照‘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与建设,并将完成景区桃李春风景点桃花岛航段河道的清淤、周边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继续保护和恢复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对其周边的环境与生态进行针对性治理。”李峰说道。

  据王海明介绍,近年来,菏泽市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黄河湿地保护,截止到目前,菏泽市已建立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0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0处。“每年11月,15万只大雁现身菏泽黄河滩,秋冬季节,东明县的黄河滩涂与麦田中,铺天盖地的大雁如约而至,它们不时成群结队飞舞盘旋,栖息、觅食、嬉戏,场面蔚为壮观。这些大雁族群从遥远的内蒙古、黑龙江甚至西伯利亚等区域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到东明黄河滩区越冬,一直停留到来年三月间,截至目前已连续十余年从未间断过。”王海明说。

  近年来,菏泽市沿黄各县区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加大对生态湿地的修复、保护力度,湿地内草长莺飞、郁郁葱葱,苍鹭、白鹭、雁鸭等100余种珍稀鸟类追随而来,将“家”安在这里。

图片

 必须持续关注、全力保护,让百姓享受生态红利,守护菏泽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实地在一方微小之初落地生根,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行林长制,让‘两山’理论在菏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菏泽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璐璐说。

  湿地关乎文明兴衰,关乎人与自然和谐。湿地兴则文明兴,湿地衰则文明衰。菏泽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因湿地而名(菏山雷泽)、因湿地而美、因湿地而兴。保护湿地资源、修复湿地生态,让菏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

责任编辑:李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