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宪:为无名烈士找家 让英雄魂魄安息

2019-04-11 11:1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菏泽4月11日讯(记者 庞洪波)“作为一名党员,同时又是一名退伍老兵,也参加过战争,我深深感受到部队中的战友情。只要能为这些烈士找到家,无论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如是说。

  张景宪曾获第十四届感动菏泽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张景宪的颁奖词是:一诺千金,无怨无悔。一段军旅情,一生军人梦。为无名烈士找家,让英雄的魂魄安息,让自己的内心安宁。踏遍青山人未老,男儿千秋家国梦!

  为了一句承诺  孤身苦寻四年陷僵局

  张景宪1982年入伍,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他被安排到菏泽供销系统工作,直到2007年,他回到老家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

  在张景宪幼年时期,位于村西头的烈士坟冢就深深得印在脑海,“当时常听村里老人说,那里埋葬着当年打菏泽城牺牲的烈士。村里的家长轻易不让小孩去那里,也怕小孩不懂事搞破坏。”所以自张景宪幼年起,一直感觉村西头的烈士坟冢很神圣。

  据张景宪介绍:“2008年清明节之前打扫烈士陵园,老党员提出,你当过兵,也在前线打过仗,你看咱庄上牺牲这些烈士,人家家是哪的也不知道,你这当过兵的给他找找家。党员一句不经意的话,对我来说感觉是个责任。”

  于是张景宪就萌生了为烈士找家的念头,但是当时可以知道的信息太少,张景宪就向附近几个村庄的老人打听。张和庄村老村长王书义了解一些情况:“张合庄作为当时临时战地医院,受伤的战士被送到这里,不幸牺牲的战士被就地掩埋在张和庄西北角老赵王河河沿上。战士被掩埋后,都立了墓碑,上面有战士的姓名、籍贯,只是被后来反扑回来的敌军毁掉了。”王书义就参与了当年掩埋战士遗体的工作,“经我的手埋的,身上都用白布缠的,一个连长有个棺材。”


张景宪介绍烈士芳名

  从2008年清明节之后开始,张景宪先后到济南荣军医院、北京军事博物馆、菏泽史实办等多地多部门查找资料,并找到了菏泽牡丹区原党史办公室主任祝厚江。据祝厚江介绍,张和庄社区里的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历史名称为“菏考奔袭战”,是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而进行的战斗。

  祝厚江在《华东野战军鲁西南作战概述》中记述,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社区当时作为临时战地医院,部分战士牺牲后被掩埋在这里。

  祝厚江介绍,1947年12月下旬,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陇海线上的柳河集地区,一举将敌第24师歼灭。敌人为保障陇海铁路的畅通,调重兵防守,鲁西南敌人的兵力薄弱,仅有敌第55师、第68师一部占据菏泽、东明、考城等县城。菏泽城仅有敌第四馁靖区机关及第181旅驻防。为巩固鲁西南阵地,保障南北交通线的安全,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乘敌不备,奔袭菏泽、东明、考城县城,拉开了“菏考奔袭战”。

  张景宪查党史,翻资料,奔波于济南、北京等地,终于找到一位叫赵忠泰老人,他就是原来华野八纵的战士。张景宪:“我们是菏泽的,通过多方了解,解放菏泽的时候你在那个地方参加战斗了。”张忠泰:“对,参加了,我是第一个。”在张忠泰老人的口中,张景宪得知,在“菏考奔袭战”中战斗部队便是当年的华野八纵23师67团、68团、69团。

  与此同时,2010年,在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支持下,张和庄社区对烈士土坟改造成水泥坟墓;2011年,菏泽市民政部门对烈士陵园又进行了升级改造。

  至此,从2008年清明节到2012年底,张景宪四年之中独自为烈士找家,只得到了一个部队番号。但是如今军队改制,曾经的老八纵今又何在,为烈士找家的进程陷入僵局。

  一篇登文见转机 最终得到烈士花名册

  张景宪把自己找寻的结果上报给了党委,佃户屯办事处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在佃户屯办事处教研室主任吉文选的帮助下,张景宪将四年的寻找经历整理并登报,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事实证明,此次的登文让事情有了转机。菏泽一位某银行的行长向张景宪打来电话,当年的华野八纵是这位行长曾经服役的部队,也就是现在的陆军某集团军摩步旅。

  这个消息让张景宪信心倍增,当过兵的他知道,找到了部队,就等于找到了烈士的地址,这可是一个重大信息。菏泽市开发区有关部门向摩步旅发送求证公函。摩步旅有关领导也十分重视此事,特邀请张景宪一行到部队军史馆参观。

  2014年,在部队的军史馆,张景宪看到了当年战役的资料,战役的时间、地点和烈士埋葬地点全部吻合,并在军史馆得到了一本烈士花名册。

  在张和庄村烈士陵园共埋葬烈士136名,名册记录名字的烈士有94名,其中有详细地址的烈士86名。考虑到当时年代久远,又在战争年代,能得到86名烈士的地址已属不易。此后张景宪便为这86名烈士一一找家。

  通过各方努力  找到15位烈士家属

  根据烈士花名册上的资料记载,张景宪先是通过电话联系烈士张文禄的家属。由于花名册显示的地址是70年前的地址,给找寻烈士亲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张景宪打了一个星期的电话后,终于确认到烈士张文禄的老家潍坊市临朐县,几经周折联系上远在沈阳的烈士侄子张启华。

  据了解,张文禄烈士牺牲时年仅26岁,老伴也已经去世,膝下无儿无女。侄子张启华一直听父亲念叨还有位四叔跟部队打仗,至今未归。没想到在菏泽张和庄村找到了四叔的遗骸。2014年7月4日,张文禄的侄子、侄媳、堂孙,从辽宁沈阳连夜赶来告慰先辈英灵。

  虽然找到了第一位烈士家属,但张景宪感觉打电话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寻找烈士亲属。于是,张景宪开始写信。从2014年开始,根据烈士花名册名单打印的86封帮烈士寻亲信件发往山东、河南、山西等十余个省市,2014年至今,至少每年两次,共寄出一千余封书信,但大部分书信却被原封退回。


被退回的部分信件

  为烈士们寻亲,并没有因为这些名字和地址而变得更加容易。而张景宪的行为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提供寻亲的信息。

  2016年3月,山东滨州的热心人秘淑芳女士,在报纸刊上看到了“烈士”魏元吉的名字。在秘淑芳的帮助下,张景宪找到了当时依然健在的魏元吉“烈士”。2017年清明节,九十五岁的魏元吉老人执意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和并肩出生入死的战友们见了最后一面。

信件内容

  截止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张景宪共找到15名烈士的亲属。

  余生兑现承诺  继续为烈士找家

  对于下一步打算,张景宪告诉鲁网记者,他会用余生兑现自己的这个承诺,要让所有有名有姓的烈士英魂回家。即便这个目标达成,他也不会停下脚步。“还有48多名无名烈士的身份无法查清,他们寻亲的成功率很渺茫,但我会坚持下去。”

  张景宪为烈士寻家坚持了11年,“我见过战争的残酷,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大多二十几岁,基本无子女。烈士的侄子、外甥如今可能年过80岁,等到这一代人去世,为这些烈士找家更是难上加难。我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希望更多有责任心、传递正能量的热心人,能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队伍中来,使烈士的英魂能够早日魂归故里。”

  当年,烈士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现在,张景宪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为帮无名烈士找到家人,接力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这是信仰的传承,是红色基因在血脉中的延续。

    

   

责任编辑: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