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先模风采丨冀梅霞:戏如人生 唱响梨园梦

2020-01-07 10: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微信图片_20200106153942 

微信图片_20200106153953 

微信图片_20200106154001_看图王 

  鲁网1月6日讯(记者 刘小玉) 因为喜欢,她坚守戏曲;因为热爱,她突破自我;因为执着,她挣扎前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她对自己的挑战和超越,传递了她“艺不惊人誓不休”的艺术理想,以及不为名利所累、敢于超越的艺术品格。她就是菏泽市郓城县山东梆子戏剧团团长冀梅霞。

  1971年出生于戏曲之家的冀梅霞,她的戏剧生涯十分富有传奇色彩,从小在戏班里长大,十岁开始在河南清丰县戏剧学校学习豫剧,十四岁正式登台演出,后分配到清丰县柳子戏剧团。1991年郓城县剧团重新组建,向她伸出橄榄枝,她来到山东梆子戏剧团。

  “刚开始练功时,我不是身上青了,就是腿肿了,常常以泪洗面,感到吃不消。”说起当年练功学戏的经历,冀梅霞侃侃而谈。专业老师们天天陪着练,用自己的学艺经历给她不断打气:“挺过这阵子就好了。”经过两年多艰苦训练,她的筋拉开了,腿拉开了,腰身舒展开了,也具备学习剧本的条件。回忆当初拉筋疼得嚎啕大哭的场景时冀梅霞说:“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积极鼓励,我才得以渡过训练难关、练出艺术身形。”

  演武戏刀马旦非常辛苦,也相当危险。在一次练“后施喉”时,由于自己粗心大意被长枪直接扎在了脸上,至今还有伤疤。也就从那时起,她时刻提醒自己,一招一式必须严格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1994年,在剧团里演武戏冀梅霞已经可以挑起大梁,独当一面,但演出时,受伤也成了家常便饭。在河北一次演《青蛇传》时,被石头磕到了膝盖,导致膝盖移位,腿肿胀严重。夜里在当地找医生做了复位,第二天又接着上台演出。在这种情况下,她咬牙坚持下来,完成了接下来几天的演出,在舞台上站到了结束。

  上百年来,梆子戏一直是菏泽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庆丰驱灾等都要唱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菏泽地区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戏团,每个村子都有供演出的大戏台。

  但好景不长,1997年剧团开始走下破路,由于观众的逐渐减少及各种原因,使剧团濒临解散,不少演员纷纷改行,郓城县梆子戏剧团也走进低谷,面临生存危机。

  那时也是冀梅霞的人生最低谷。为了生活,她曾跟随一个朋友到河南台前县商演,在台前县的一家烩面馆,上台演出三天,她哭了三天,她实在不甘心自己满腔抱负无处实现。2000年怀揣梦想的她与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民间剧团,经营情况良好,这让她又重拾信心,也坚定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了信念。

  以身作则 狠抓管理

  2006年,郓城县梆子剧团进行改制,县文化局领导让她回来任代理团长,并支持5万的启动资金,实行文企共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郓城县梆子剧团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从2012年开始,县宣传部投入资金陆续为梆子剧团先后购买了LED灯、摇头灯、调音台、大巴、货车等工具设备。

  冀梅霞终于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她不仅个人业务能力出众,同时具备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围绕单位的中心任务,认真学习,尽心尽责,扎实工作,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郓城县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文化下乡的指示精神,冀梅霞始终坚持送戏下乡服务于民,带领剧团全体演职员一手抓文艺舞台繁荣,一手抓剧团的经营管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为了开展好送戏下乡活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全力以赴投入创作和演出活动。

  目前,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在村镇乡间的大戏台上显露着顽强的生命力。一年到头,该剧团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演出。一般的日程安排是,早上出发,到达演出地点后,先埋锅造饭,吃饭后开始装台,装台大约需要2到3个小时,晚上就可以演出。演出期间,一般是一天演两场。演出的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夏天从上午9点开始,下午从7点开始,冬天上午从10点开始,下午从6点开始,每场戏大约2个半小时。

  2018年该剧团每年组织县剧团在全县23个乡镇(街区)平均每年下乡演出时间都超过10个多月,演出504场,圆满完成送戏下乡任务的同时,密切了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履行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创作精品  取得丰硕成果

  冀梅霞一直强调“有为才有位”,一个专业剧团,只有不断创作精品,才能体现自我,树立地位。冀梅霞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不断组织剧团创作新的作品,使得剧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俗的成绩。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传统文化改革创新,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冀梅霞积极组织促进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创排了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并在该剧中担任了主角。

  该剧于2014年1月搬上舞台,先后在中国戏曲学院、菏泽大剧院、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中国评剧大剧院、济南历山剧院汇报演出,又在郓城县23个乡镇(街区)巡回演出。该剧2014年荣获山东省第七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保护扶持工程重点剧目;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重大加工修改提高项目。2016年12月30日,《跑旱船》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

  服务群众 践行社会价值

  2017年为了积极响应上级的精准扶贫工作号召,展现我省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自强不息、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冀梅霞邀请国家一级编剧韩枫,多次到郓城黄河滩区农村进行采风调研,并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创作了精准扶贫题材的大戏《百鸟朝凤》,2017年5月,该剧目入选文化部剧本孵化计划项目。2017年10月,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资助剧目。2018年12月,该剧荣获菏泽市首届“牡丹文艺奖”。

  为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剧团于今年完成了《俺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初稿,本剧讲述一群曾经走出乡村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历练后,创业振兴家乡的故事。剧目创排后,将与《跑旱船》《百鸟朝凤》组成农村题材“三部曲”,在郓城县农村巡回演出,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呕心沥血  培育后备力量

  梆子戏演员招收的标准较高,要求五官端正,五音俱全,有天赋。从开始的压腿、踢腿、伸腰、拿顶,到后来的台步、身段、唱腔,要经过多年的磨练。即使是老演员也不能间断了训练,因为一个戏一个样,一个角色一个样。一个演员从一进门到成熟,起码得十年时间,还得接受能力强,爱学爱练。挣得少、条件差、没保障,这是基层戏曲演员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近些年来,剧团出现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现象,冀梅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与主管部门领导共谋戏曲发展问题。为了给青年演员创造脱颖而出、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利用每年暑假时间组织邀请山东梆子名家到剧团为演员讲授戏曲知识,提高了演员的业务能力,并且支持和鼓励演员们参加各种比赛。在2017年9月在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上,剧团演员李素英荣获金奖。

  冀梅霞在赛前进行精心安排,为演员们的参加做了积极、长时间的准备,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剧团荣获了本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由冀梅霞新带的年轻徒弟田静、李清、陈念昌等人,唱腔技巧、舞台表演技艺均能熟练掌握,使本项目核心技艺得到牢固掌握和进展。田静、李清、陈念昌在2018年举行的山东省第七届戏剧红梅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冀梅霞的带领下,剧团的老同志发挥余热帮助年轻的同志,年轻演员们也不断成长,积累经验,能够独当一面。全体演职人员上下一心,努力给剧团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好的服务观众。现在的冀梅霞将艺术眼光也放得很远。她知道,“一个人再成功也是有缺憾的,要让青年演员上台阶,为他们创造机会。”

  现如今,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虽然已实现了从无人知晓的小剧团到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名剧团的华丽转身,但它依旧面临着经济、市场、人才等困境。“我们把每一场演出都当做最后一场来演。”冀梅霞深深叹了口气,她不知道未来还能有多少次“最后一场演出”,或许数字戛然而止,或许还能书写更多,但她知道只有当下坚持过,努力过,未来才有可能不是梦。

  冀梅霞说,人不磨不成器,没有年少时的一段苦练和咬牙坚持,没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就没有今天的她。她时常感慨:“我的眼泪、我的欢乐、我的梦想,以至于生命,都长在了戏里。为了戏,虽然失去许多生活乐趣,但我一生无悔。”

  冀梅霞的艺术天赋极佳,行腔如行云流水,动作干净,武功出众,表演人物出神入化。而更令人感佩的是她的艺术精神,爱如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起她全部的艺术理想。由此她2012年度获菏泽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同年度被评为郓城县巾帼建功能手;2015年荣获齐鲁文化之星称号;2017年2月荣获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被授予菏泽市“担当作为,乐于奉献”先进典型称号。

  “戏曲是个大学堂”,冀梅霞说。在这个大学堂里,她受益良多,传统文化的高远悠长为她的奋进求新、腾挪闪跃插上翅膀。冀梅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骄傲,以支持扶植地方戏曲为己任,在中国戏曲之乡菏泽,奏响了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凯歌和乐章。

责任编辑: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