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2020年菏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2021-02-09 09:1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9日讯(记者 马静 见习记者 靳昕)2月8日,菏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菏泽市2020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简要的介绍了“十三五”及2020年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2020年以来,菏泽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13位跃居第8位,增速全省第一,人均水平摆脱了全省末位财政收入超越两个地市,跃居全省第1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3亿元、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65元、15107元,分别增长3.7%和6.6%,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坚持常态化防控,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2020年,菏泽市开通互联网医院,医疗防疫村级指导实现全覆盖。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开工建设,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科设置率达100%。万人感染率为0.018,与省内有病例的市和周边8市相比均属最低。疫情期间共有4批67名白衣勇士驰援湖北。基层社区工作者默默坚守,各级党员干部守土尽责,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以实际行动在伟大抗疫斗争中谱写了生动的菏泽篇章。

  坚持抓关键稳运行,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020年菏泽市“双招双引”成效显著。紧紧围绕“231”特色产业体系,坚持产业链、生态链、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新签约过亿元项目450个、总投资2660亿元。着力深化“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引进高端专家186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569人。

  项目建设提速发力。2020年菏泽市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169个、居全省首位,其中省重大项目21个,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9亿元、居全省第2位。全年累计争取各类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及特殊转移支付资金501亿元。规模总量居全省前列。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坚持多措并举复工复产,成立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增幅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由负转正、实现1.2%的增长、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位。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新增跨境电商企业78家。实现出口214.3亿元,增长21.9%。实际使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49.7%。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山东润泽公用型保税油库,当年批复建设、当年验收运营,我市正式进入“无水港口时代”。

  坚持强化产业升级,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核心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全面启动菏泽现代医药港建设,“一港四园、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额、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35.4%、28.7%和18.3%。

  优势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启动“千企技改三年行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8.2%、居全省第1位。新增“四上”企业1035家、增长21%。10家企业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4380亿元,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强”产业完成投资增长3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73%、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超过100家。省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新增2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2家、增长30.4%,首个国字号技术交易平台中原技术市场上线运行。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取得扎实成效

  农业不断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生猪生产加快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69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超过50%。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家。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3个,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产品品牌3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个。

  乡村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实施危房改造8815户,完成改厕2.6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2424处,完成1490个村庄污水治理,农村主要街道实现亮化。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170公里。18个村被列为美丽村居省级试点。“两新”融合试点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开工建设试点社区29个、“20有”项目389个,9个社区建成入住。

  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基本实现全覆盖,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

  坚持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高铁新城片区、万福河北片区、赵王河下游片区规划建设快速推进,“三带四环、四轴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形成。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牡丹机场完成校飞试飞、即将通航,鲁南高铁加快建设,雄商高铁正式获批,新万福河航道通航在即,枣菏高速实现通车,建设5G基站2026个,实现5G网络主城区全覆盖。打通城市断头路12条,人民路与南外环互通立交建成通车。菏泽东站、菏泽汽车北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00辆。环堤公园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市区新建便民农贸市场10个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安置房建设攻坚年”活动,新建及货币化安置2.1万套,建成安置房8.5万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4个,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打造智慧物业59处。持续抓好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定陶区、鄄城县、成武县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区。

  坚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巩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集中开展5轮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活动,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验收。黄河滩区迁建取得历史性成就,迁建工程加快实施,14.7万滩区群众即将实现百年安居梦。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四减四增”行动,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PM10浓度同比分别改善7%和11.6%,优良天数232天、同比增加50天,增幅居山东省第1位。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居山东省第1位。

  风险化解扎实有效。全市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5%、较年初回落2.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降幅全省第一。牢牢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获评“山东省食品安全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5个、涉恶犯罪集团13个、涉恶犯罪团伙44个,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大力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活动,5年以下积案化解率达到90%以上。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市民生支出完成50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4%。年初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就业创业保持稳定。新增返乡创业就业7.2万人,领办兴办实体2.6万家,返乡创业服务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减免社会保险费15.5亿元,稳定岗位11.4万个。

  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2所、幼儿园147所,招聘补充教师4129人,全面完成基础教育控辍保学、消除大班额、整治配套园等“三个清零”。提升60处乡镇卫生院、800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招聘基层卫生技术专业人员463人。

  文体惠民深入推进。市民文化中心交付使用,菏泽大剧院实现高水平运营,县区“两馆”全部投入使用,“2020齐鲁书香节暨山东书展”在我市成功举办。送戏下乡7930场,送电影下乡6.6万场。曹州武校足球队在全国“体校杯”比赛中获得季军。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9%和46%;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3%和62%。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35家、养老服务站101处。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117万人次,完成3.3万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创新推行医保关系跨县区转移接续“同城通办”“市内无异地”,居民和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住房公积金支取及贷款75.9亿元,为1.6万职工提供了住房资金保障。

  坚持转变工作作风,营商环境呈现新气象

  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启动实施“一业一证”改革,推行“2号公章”制度、试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现涉企许可事项100%容缺受理,在全省首创独立评审勘验、特定领域许可秒批等工作系统,审批环节减少40%,审批时限压减3/4。

  法治环境更加优化。推行涉企行政行为网上公开制度,实现行政权力阳光透明运行。成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律师服务队,为2300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代办法律事务811件,组织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1294多项。

  服务质量加速提升。“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机制不断优化,1.9万家企业、58家市直和驻菏涉企单位、731家县区直单位纳入服务平台,办结企业吹哨事项1.6万件。企业纾困帮扶深入开展,116个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李孝杰